查看原文
其他

李志民理事长谈大学的初心和使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子民好好说 Author 子民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强大动力,是加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机遇。关于大学的初心和使命,李志民理事长有怎样的理解?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重大部署,对我们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团结带领人民在新时代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推向前进,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强大动力,是加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机遇。


关于大学的初心和使命,李志民理事长有怎样的理解?一起来看!↓↓↓


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 李志民


说说大学的初心

现代大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最初的大学与宗教紧密联系,办大学主要是培养牧师和僧侣,因此,神学是当时大学教育的核心科目。后来出现了世俗的学校,这类大学的目的在于“传授”学问而不在于“发展”知识;再后来出现了大学不应该传授实用知识,而是以文理科知识为主的博雅教育的思想,认为大学的职责就是提供智能、理性和思考的练习,培养人的价值观。

17世纪西方许多国家开展的“新大学运动”在高等教育史上意义深远,“新大学运动”认为大学不仅是传授已有知识的场所,还要研究和发现新知识,既将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代表性人物是德国的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构成了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的大学理念。后人将其总结为: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统一。这一思想对世界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为近代大学的最终出现奠定了基础。

进入20世纪,世界的重心从欧洲转到美国。美国大学继承德国大学重研究之传统,也继承英国大学重教学之传统,同时增加了直接服务社会的功能。当代美国大学综合德、英模式,形成了研究院与大学本科的重叠结构,这也成为大部分国家大学的通用模式。

中国也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书院”可以算作高等教育的雏形,也是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通过书院式的演变,文人在此追求人生价值:大学在于明德至善;在于格物致知;在于知行合一。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早年是向西方学习的,清末民初学日本,“五四”运动之后学美国,新中国成立后学苏联,改革开放后逐步向美。追本溯源,1895年清政府设立的北洋大学堂被学术界视为中国现代大学的起源,如果从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改制算起,我国现代意义的大学刚过百年。

梳理全球以及中国大学的演变史可以看出,作为后发现代性国家,我国高等教育结合了本国特点,吸取和继承了世界发达国家大学理念和功能的精华,同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制度和体系。目前,中国的大学可具体归结为五大功能,分别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与合作,这就是大学的初心,而人才培养是这五大功能的核心。

高等教育要支撑和引领国家发展,大学不仅要服务和服从于国家发展战略,还要能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上,大学和国家与地方的发展是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大学的水平决定国家的水平,大学的高度决定国家的高度,同理类推,地方大学的水平决定一个地域或一个城市的水平,地方大学的高度决定这个地域或一个城市的高度。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推动教育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说说大学的使命

党的十八大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大学的使命就是立德树人。

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先后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使我国教育迈进世界中上行列,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促进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大国的转变,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责任。特别是近30年以来,高校科技已经成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2015年之后启动的“双一流”建设为中国大学发展注入了更大活力,高校应根据世界科技发展态势,服务和服从于国家发展战略,优化自身学科布局,夯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重点加强共性、公益、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增加公共科技供给。要加强学科建设,重点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互联网正在推动人类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和社会赖以发展的战略资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资源中,人力资源已经异军突起,成了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构建学习型社会,搞好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是中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一环。

面对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大学应该牢记自己的使命是立德树人。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因此,当前大学的重点任务是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此基础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重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领军科技人才。针对我国实现经济腾飞关键领域,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物、知名专家学者等,形成一批数量庞大的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要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加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提高人才的培训层次和水平,使大学真正成为高素质人才成长的摇篮。


来源丨综合整理于新华社、教育部网站、子民好好说公众号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李志民:科技评价不能成为一部分人的自娱自乐
李志民:科研资助方式应转变为“择优选人”
李志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需要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